南昌翻译公司 南昌翻译公司 南昌翻译公司
123

用地道的译文传递源语的意境

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字谷若,以谷若之名蜚声译界。张谷若一生从事英国语言文学的研究、翻译和教学工作,被学生及同事称为“活字典”、“活图书馆”,其学贯中西的百科全书式学养和钱锺书为近;张谷若是一位从来不曾走出国门,纯粹靠书本学习和交游而成长为一代翻译巨匠的大家,其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诗性文字的情怀和吴兴华为近。

张谷若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其译著成为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知名翻译家李自修这样评价张谷若师的译文:“既有林(纾)译的华赡,又有傅(雷)译的传神。”其一生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译著,屡经再版,拥有海内外广泛的读者。




  以《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一举成名

  张谷若192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当时叫华北第一中学)。该校特别重视英文,是当时最“洋”的中学,在这里,他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和数学基础。他的诗和骈体文也多次发表于南开的校刊上;在高二参加全校“中西文化的比较”为题的作文比赛中,张谷若一篇反对白话文的古文习作,竟被提倡白话文的胡适擢为第一。

  1926年,张谷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文系。大学四年级,他听英国文学批评家理查兹的文学批评与小说课,颇受教益。这期间他对哈代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1929年开始着手翻译哈代的《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930年毕业后,张谷若到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等校教英文课,一边教书,一边翻译哈代的作品。后来得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编译所寻求哈代作品的合适译者,他便送上了自己翻译的《还乡》。这个编译所的文学书籍负责人恰又是胡适,胡适认为《还乡》译得好,并认出了“张恩裕,字谷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就是当年曾获南开中学作文比赛第一名的学生。他很欣赏并接受了这个译稿,并约张谷若继续翻译更为重要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后来胡适在日记中说,他是“用重金买下”的。

  张谷若翻译的《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先后于1935年、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此也奠定了其青年学者的地位。两本书此后一版再版,张谷若因此赢得“哈代专家”的美誉。钱锺书评价《德伯家的苔丝》:“译笔极好,读得我痛哭流涕。”

  “七七事变”后,张谷若为家室所累,逃亡半年之后重返北平,选择在辅仁大学任教;1952年随院系调整,到北大西语系任英语教授,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统编教材《英语》的编写者之一。张谷若晚年最重要的译作是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和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其中,《弃儿汤姆·琼斯史》是张谷若自己“最为满意的译作”。这部作品登陆中国有一个冗长的故事。张谷若从“文革”前开始着手做翻译准备,译出后又几经波折,直到1994年春,他才终于收到由上海寄来的一部《弃儿汤姆·琼斯史》的样书;这是工厂没有正式批装前的样书!译文社所以如此急迫地寄送这一特别样书,是因为他们知道张谷若于年前除夕突患中风,数月来已经缠绵病榻。当时,张谷若半依在床,用尚能动作的右手和勉强配合的左手,吃力地捧着这部比《现代汉语词典》还要厚的书,微笑着吐出几个字:“这辈子我没白活!”

  数月后,张谷若的人生故事结束了。但在文学界和翻译界,他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
提倡地道的译文风格

  张谷若在翻译界的地位应该放到翻译史上看。中国近代翻译史一般从严复、林纾、辜鸿铭开篇,他们均以文言文和西学对译。这在稍后白话文运动诸贤看来,实在是太迁就本土读者,在态度上便不足取。鲁迅和周作人等从启蒙角度,拿翻译作为话题,鲜明主张“直译”:“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1929年9月,比鲁迅年轻22岁的梁实秋在《新月》杂志发表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挑起争论(同年,张谷若开始着手翻译《还乡》)。文章说:“我们不妨把句法变换一下,以使读者能懂为第一要义,因为‘硬着头皮’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并且‘硬译’也不见得能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由此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展开了一个关于翻译的持续八年的大论战,林语堂、陈西滢、瞿秋白、穆木天、赵景深、沈起予、叶公超、黎烈文、楼适夷等译界群英均介入了这场论战。其中,鲁迅、周作人、胡适均属师辈,林语堂、陈西滢亦长;张谷若和梁实秋、沈起予同庚。缘于爱读书,学于北大,任职于教育和英语界,张谷若从气质和交谊上便更接近胡适、林语堂、梁实秋这一系。胡适说:“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应该努力做到明白晓畅的基本条件。”林语堂则提出“忠实”、“通顺”、“美”三条标准。梁实秋晚年写了《翻译的信念》,其主张和张谷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几乎若合符节。可以说,张谷若的翻译实践正是对胡适、林语堂、梁实秋这一系翻译理论的支持。张谷若在《谈我的翻译生涯》中明确说:“说一说我所译的这两本为什么得到好评……无甚奥秘,只是在硬译、死译风靡的时候,我之所译与之相反,使中国人读起来,觉得通畅明白。我之所译所以如此,是我有意而为。”

  “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在《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一文中,张谷若提出翻译在两种语言之间“除顾到原意外,还顾到原形;同时又要顾到所译文字的意思和形式”。强调语言形式,这是张谷若翻译的突出特征。他说:“我认为译书主要是给不懂原文的人看的。看译文的人所得的感受,所起的反应,应该是与读原文的人是一样的。如果说,所译既为外国人、外国事,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也得有外国味儿,也得新奇,否则就不是翻译,我则不敢苟同。”“读原文使人捧腹大笑的,译文也要叫人看了前仰后合;原文使人恸哭流涕的,译文也要使人伤心落泪。”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能从读者的角度反观译文的得失,不断润色、修改、注释。这是张谷若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的根本原因。
其翻译精神成为标杆

  张译的影响力首先是张译作品自身的影响力。《弃儿汤姆·琼斯史》、《大卫·考坡菲》、《德伯家的苔丝》都是研究英国古典文学绕不开的经典作品。当我们需要阅读这些书,又懂得选择一个好的译文的时候,我们就会与张谷若相遇。

  张谷若科学的翻译态度、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翻译精神,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标杆。香港翻译学会对张谷若的赞词是“译界楷模”。张谷若的翻译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是翻译学绕不开的话题。著名翻译家、台湾大学教授张振玉1964年初版的《译学概论》,是翻译界少见的系统完整的著作,经多次重印,成为海内外若干大学的教材。该书认为:“堪供与原文对照之用,能以艺术之美卓然独自成文者,屈指可计也。……言戏剧当推梁实秋、朱生豪、虞尔昌诸氏之莎士比亚戏剧;言小说当推山东张氏之《还乡》、《苔丝》,李素女士之《骄傲与偏见》。”该著多以张译为讲解蓝本。梁小民说:“在我所读的英译小说中,我认为译得最好的是张谷若先生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在我看来,这就是‘信、达、雅’的样板。一个英语老师告诉我,他们上翻译课时就讲张先生译的这本书。”

  张谷若是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受到原著国关注的中国翻译家之一。通过与英美学者专家交流和见面,在相互进行专业切磋交流之余,他还凭借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学、文化学修养帮助外国同行增长其对中国文学、文化及译事的认知。英国著名哈代研究学者詹姆斯·吉布森称其为“哈代的东方知音”、“文学交流的大使”。20世纪80年代至今,英国出版的《哈代学刊》等学术期刊不断刊出介绍、评论张谷若其人及其翻译艺术的论述。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翻译热搜: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